萧瑟的秋风吹秃了树木,吹得无数黄叶纷纷扬扬飘落尘埃,吹得世界满目萧瑟。
303寝室却没有受半分影响,依然像盛夏一般火热。许望秋、曾练平和刘林他们围在桌子前热火朝天的讨论《锄奸》的景别、机位,以及摄影机的运动;顾常卫不怎么说话,只是安静的听着,并将众人的讨论结果画出来
众人正讨论得热烈,摄影系78班班长张慧君敲了敲门,冲许望秋喊道:“望秋,克老让你去办公室一趟。”许望秋问道:“克老找我做什么?”张慧君道:“不知道,他就是让你去一趟。”许望秋只能放下手中的活,去办公室。
走进办公室,许望秋发现张克一张脸拉得老长,像谁在他家吃了饭不给粮票似的。许望秋心里有些打鼓,心想我最近一直在忙剧本,没有惹事啊,小心翼翼地问道:“克老,出什么事了?哪个小王八蛋惹您老人家不高兴了,我去把他捶一顿,给您老出气?”
张克端起茶杯,吹了吹表面的浮沫,喝了一口,慢悠悠地道:“少跟我贫嘴,我们班最能惹事的不就是你们几个吗?我给你找了点事做,我们学校最近进了套录像设备,要检测一下各项技术性能。学校打算拍一部电视短片,这个任务交给我们系了。我觉得你是合适的人选,打算把这个任务交给你。由你召集剧组成员,你有什么意见吗?”
北电非常穷,学生根本没有实践的机会。要等到大四学生才有联合作业,这个任务要是落在其他学生的头上,肯定会觉得是千载难逢的机会。不过对许望秋来说却是个鸡肋,他现在正在谋划自己的电影,让他拍电视短片,实在缺乏干劲。
不过许望秋还是打算接这个任务,并不是打算拍电视短片,而是打算让《锄奸》的曾练平拿电视摄像机练手,为《锄奸》拍摄作准备。
这个时代电影胶片非常珍贵,尤其是进口胶片更是能省则省,电影厂拍电影的耗片比基本上控制在1比3,也就是说平均一个镜头只能ng两次。《锄奸》有大量运动镜头,以及手持摄影,对摄影师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考验。曾练平没有手持摄影的经验,必须花时间拿时间让他练习;而摄像机用的是录像带,可以反复拍,是曾练平练手的最佳工具。
许望秋肯定不会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张克,笑嘻嘻地道:“谢谢克老,我不会让你失望的!”
从张克手中接过拍摄电视短片的任务后,许望秋将摄像机交给曾练平,让他上手练习。当然光让曾练平练斯坦尼康还不够。在《锄奸》中有大量运动镜头,许望秋要求这些镜头画面稳定,和手持摄影部分形成对比,这就必须使用斯坦尼康。
在5,60年代,随着新浪潮运动开展,摄影师们开始扛着摄影机到街上拍电影,拍了很多历史纪录片的电影。不过这些电影拍出来的画面比较抖,对观影造成了一定的障碍。在70年代初,一位名叫盖瑞特-布朗的商务总监兼制片商打算设计一种高度便携装置,将摄影机与摄影师分离开来,同时还可以提高摄影机的平衡性,以减少振动和摇晃。1973年,布朗发明了一台十分简单却具有革新意义的机器,实现了这一目标,这就是斯坦尼康。
史泰龙的《洛奇》是首部使用斯坦尼康的故事片,在《洛奇》中史泰龙跑上图书馆台阶的镜头成为了影史经典。斯坦尼康的发明不仅简化了拍摄,更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。库布里克和斯科塞斯等导演都看到了电影语言的新可能,开始在自己的电影中使用斯坦尼康。
现在斯坦尼康在美国也还是新鲜玩意,在中国不要说没有这玩意,甚至连听都没有听说过。这难不倒许望秋,当初在北电读书的时候,拍作业需要斯坦尼康,而斯坦尼康一台要几千块,于是,他就自己动手做斯坦尼康。手工斯坦尼康肯定比不上专业斯坦尼康,但手工斯坦尼康只需要几十块钱就能做好,能节约不少钱。
许望秋手艺不怎么样,做出来的手工斯坦尼康比较粗糙,稳定性不是太好,拍出画面还是会轻微晃动晃。这次他不打算自己动手,毕竟这次拍的是真正的电影。他知道美术系的袁卫红是中国电影器材公司的,就是后来研发中国巨幕的那家公司。专业工作让专业人士来做比较好,斯坦尼康还是让袁卫红帮忙做比较好。
许望秋来到袁卫红寝室,跟他寒暄了几句,便进入正题。
袁卫红听许望秋介绍完情况,便迫不及待的让许望秋将设计图拿出来。
许望秋展开图纸,解释道:“这东西叫斯坦尼康,也叫稳定器,是美国人搞出来的玩意,主要是为了减轻摄影机的抖动。这个东西原理其实很简单,其实就是一个减震装置,主要是通过里面的……”
袁卫红听完许望秋的讲解,认真地看着图纸,沉吟道:“这东西倒不是特别难做。”
许望秋知道这东西不难做,但要做好并也不容易:“我手艺不行,做出来的稳定性,用来拍电影达不到理想效果,所以,还是需要你这样的专家来做。”
袁卫红听到许望秋说自己是专家,心里格外舒坦,看着许望秋缓缓地道:“这个东西我肯定能做,但我技术也不怎么样,而你又是用来拍电影的,我觉得最好还是做精致一点。这样吧,我去找我师父来做,我师父是八级工,做出来的东西肯定没问题。”
八级技工是技工中的王者,对任何一个工厂来说,八级技